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寻梦江西瓦屑坝

    信息发布者:gf18879801228gtl
    2017-02-23 23:31:20   转载

    寻梦江西瓦屑坝

    ——在合肥中国首届瓦屑坝根亲文化论坛上的讲话

    上饶市政协文史馆  孔良海

     

    一、梦中故乡在哪里?

    瓦屑坝位于鄱阳湖东岸——鄱阳县城西十公里的莲湖乡,这里曾经是一个繁华的古码头,亦是一个古陶遗址。《鄱阳县志》、在“文物遗址”中这样记载:“瓦屑冷,莲湖一村名,原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无数陶片堆积而成的一条长坝,过去称瓦屑坝。古陶从双港河起,迤逦二十余华里……诚为罕见”。 《饶州府志》“古迹”中载:“瓦屑坝在立德乡(莲湖)……楚中诸大姓多于元明之际自此徙,靖太史道谟曾孥舟过访焉”。鄱阳港口码头自隋朝开埠以来,成为江西久赋盛名的六大港口码头之一。赣东北的三大河流:昌江、信江、乐安河在这里汇合,进鄱阳湖入长江,乃至全国各地。明朝初年,这里之所以被官方选定为理想的移民聚散地,不仅是这里水运基础好,其周边多是广阔的滩涂地,移民的集中与遣散非常方便,加上离江南名府——饶州府(鄱阳城)仅十公里路程,便于沟通管理。

    史料载:历史进入唐末,经过兵燹之灾,这里变成了陶窑废墟。五代之后,瓦屑坝的“坝”字渐隐,而以“瓦屑泠”独传(当地把河与湖接口处称为“泠”)。后来,当地文人嫌“屑”字不雅,又改成了“瓦燮泠”。移民族谱中记载或口传中的“江西瓦屑坝”、“鄱阳瓦屑坝”、“江南路豫章瓦屑坝”、“饶郡瓦西坝”、“饶州府瓦屑坝”、“瓦家坝”……都是指这个地方。有些移民口传中传成了“挖心坝”。因为明初朱元璋移民带强制性,许多人是被强制移走的。意思是,如果不走就要被挖心。走了之后,故土难舍,也伤心,故称“挖心坝”。难怪,很长时间,由于信息不通,许多移民后裔连祖根地瓦屑坝在什么地方都不清楚,成了曾经的“梦”中故乡。

    瓦屑坝在唐末农民大起义之前,因土质资源优异与交通运输上便利,制陶规模宏大。这里的陶瓦曾销往全国各地乃至作皇宫营造之用。在人类发明之中,古陶被列为首位,作为鄱阳湖滨的人类古文明发祥地之一,瓦屑坝曾经是千帆竞发的码头,也是一批成功人士的集居之地。关于瓦屑坝历史记载(一)有清朝张希良(石虹)的“瓦屑坝考;(二)清朝翰林院主事(鄱阳人)史珥的《续瓦屑坝考》;(三)县人邓道炼的《瓦屑坝三考》。关于瓦屑坝地理位置,历史兴衰,从史珥的《续瓦屑坝考》中可见一斑。唐末经兵燹之灾,这里变成了废墟,码头也开始衰落。但到了元末明初,因移民运输需要,这里又开始繁荣起来。江西各地移民分别从赣江、修水、抚河、昌江、信江……到鄱阳湖边上的瓦屑坝集中,由官方发放川资,办理过籍手续,一船船运往湖广、安徽、河南、江苏、四川……等十几个省。直到清朝前期百余年时间,前后达四五百年,成就了瓦屑坝的再度辉煌。

    清朝后期,天下太平,移民停止了。瓦屑坝码头渐渐失去了“人气”。加之这里的地表变化,水位下降,从元末明初开始几百年的大舞台落幕了。几百万江西移民梦牵魂绕的祖根地——瓦屑坝,已经深深地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由瓦屑坝变成了“瓦屑泠”,后来变成村名“瓦燮泠”。以前,因瓦屑坝地处湖中岛乡莲湖,进县城,下鄱阳湖都是用船,到县城也要花两个多小时。现在,建了莲湖大桥,从县城坐汽车,半个多小时就可到达。当今,号称中国唯一“一盆清水”的鄱阳湖,其生态经济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湿地公园和候鸟保护区以及湖上景观,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游客的高度关注,瓦屑坝不仅是亿万炎黄子孙心中的祖根地,也是鄱阳湖观景的好舞台。那种“候鸟云集千幅画,碧波帆影一湖歌”和白居易在古诗《彭蠡湖晚归》中表述的“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鹤飞千百点,日没半轮红……”(鄱阳湖原名彭蠡泽)以及王勃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壮观景色,在这里可尽收眼底。瓦屑坝再现人类生存景观这幅独特的迁徙图景。不仅是对江西移民历史情结的传承,也是开发鄱阳湖旅游的亮点。

    二、瓦屑坝的历史影响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移民潮,明初的“江西填湖广”无疑是最有影响的一次。一个“填”字,形象生动——填补空缺。清代学者魏源在《湖广水利论》一文中记载的歌谣:“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是“江西填湖广”缘起的历史见证。《中国移民史》中反映出的全国主要的八大移民集散地有:山西大槐树、江西瓦屑坝、山东枣林庄、福建宁化、苏州阊门外、广东珠玑港、湖北麻城孝感、河北小兴洲……其中也有学者称,八大移民集散地把“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并列。目前,山西大槐树影响最大,它宣传到位,史料系统,并成功举办了23届祭祖节,次次成功,每次超过五六万人,成了千百万北方移民的“根的记忆”。然而,据现在资料统计,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中,南方的江西瓦屑坝有其显著特点:一是移民数量最多,有证可查的“洪武大移民”当中就有210多万。还有数目不详,跟风自愿迁移的不计其数。四川学者孙晓芬在《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一书中写道“填,不仅意味着移入人口之多,而且意味着外来强力的作用”。曹树基教授通过考察后推测,填湖南的江西移民占人口总数26.2%;按氏族计,78.5%来自江西;当时湖北总人口为173.8万,移民就有98万,其中,69万为江西移民。《中国移民史》作者之一的葛剑雄先生对安庆36种族谱统计,有一半迁自瓦屑坝。《宿松县志》载:全县256个姓氏,元末明初迁来的移民182族,其中就有143族从瓦屑坝迁来,占78%。当时安庆府人口42万,28万为江西移民,其中20万来自饶州瓦屑坝。洪武年间,军籍移民达1100万,江西在云南、贵州的戌边的移民称之为“屯堡人”,它的数量是多少?无法统计。江西移民是本省六大河流用船运至瓦屑坝集中,像运输兵马一样,一船船运走的。其后裔发展到现在,据网上资料说是华夏近两亿人的祖根地。保守一点说,一亿多是有的。二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中的移民后裔名人也最多。他们当中有国家元首(黎元洪、段祺瑞);有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有大书法家、大科学家(邓石如、邓稼先);有近代改革家李鸿章、张树声、刘铭传;有文学史上著名的湖北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有近当代史上在改革、诗歌与学术上处于巅峰地位的陈氏三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还有中共三届总书记陈独秀、胡耀邦、习近平……这些中国历史上巅峰级人物,是其他移民集散地无法比肩的。目前本人根据史料撰写成文的名人荟萃有31人,尚需努力收集资料的还有几十人。江西瓦屑坝移民的历史上星空灿烂,这也是筚路蓝缕的江西移民秉承“耕读传家”文化传统,精心培养出来的民族精英,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张翰《松窗梦语》中说的“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早已闻名遐迩,连乾隆皇帝也“额手称庆”。湖广的经济起飞,是江西移民多年奋斗打拼的结果。所以,史家说,江西移民对饱经战争创伤的湖广大地有“再造之功”,并不是夸张。洪武大移民中,江西人充当了主要角色。谭其骧先生的《湖南人由来考》;学者葛剑雄、曹树基的文章及著作《中国移民史》;张国雄的著作;孙晓芬的著作……还有各地的地方志、族谱的记载,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洪武年间“江西填湖广”,江西人占,有些地方达到80%,而江西移民中,瓦屑坝所在地的饶州(鄱阳)各县,又是重中之重。三是移民相对集中。你看史料记载:1374年(洪武七年),朱元璋一次就把14万饶州移民迁到他的家乡——凤阳,恢复经济。其原因是,每个人都有故乡情结,皇帝有,官员有,百姓也有。他在鄱阳湖里与陈友谅打了关健一仗,以少胜多。把“九头鸟”陈友谅打死了,建立了大明王朝。称江西人为“老表”,对鄱阳的印象特别深。当上皇帝后,还亲自跑到鄱阳(饶州)去视察,在“鄱江楼”会见官员,亲笔题字,不简单吧。

    1388年(洪武21年),又从瓦屑坝运走30万移民到湖北黄州……

    1389年(洪武22年),迁饶州、九江移民27万到安庆,其中20万是饶州人;同年,迁饶州移民6.4万到合肥……安庆人与瓦屑坝的“根亲”关系,葛剑雄的文章《瓦屑坝——安庆人的根》,纪连海在《瓦屑坝,安徽、湖北人的根》和《百家讲话》讲的《清朝的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还有宿松人朱书的《杜溪文集》中说“安庆人强半徙自江西”……大家都清楚。现在谈谈瓦屑坝移民与合肥的关系:据我了解,上世纪80年代。有一个在合肥教历史的中学老师刘经发,他是我们鄱阳人。在“文革”时期搞“四清”时,偶然间发现在“破四旧”中搜来的大量古籍和族谱中,都记载了自己的祖先于明初从江西瓦屑坝迁来。1982年,在安庆召开的历史学会上,他又与安徽师大陈怀荃副教授探讨这个问题。得出结论是:元末明初,江西瓦屑坝移民入皖数量非常多。他们沿皖西至皖中一条古道,向皖北大片地区安居下来,给饱经战争破坏的安徽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刘经发先生在农村接触了很多江西移民后裔,他们都说,祖先来自江西瓦屑坝。刘先生于19846月,动笔写出了《明初鄱阳瓦屑坝移民安徽初探》一文。接着,我又看到合肥市政协文史委戴健先生撰写的《影响近代历史的合肥名人家族》,文中列举了以籍贯代名“殊荣”的龚“合肥”——龚鼎孳(中国文学史上江左三大家之一);李“合肥”——李鸿章(清末洋务运动的组织领导者);段“合肥”——段祺瑞(三造共和的民国国家元首)。历史资料显示,这三位近代史上的名人祖籍都记:“来自江西瓦屑坝”!还有改革家张树声家族、振兴台湾的刘铭传家族,民国代总统李宗仁为其作谱序的“唐蓂庭家族和美籍历史学家唐德刚家族……祖先都是来自江西瓦屑坝。最后得出结论,合肥地区半数以上的先民来自江西瓦屑坝。地方史专家马骐先生进一步指出“半数以上的族谱记载来自江西,不一定恰好是半数以上的先民,但至少可以说明朱元璋从江西移民安徽,人数甚众。”2007年,振风在《移民的背影》一文中描述:“合肥的土著相传是从瓦屑坝迁来……元末长期的战争,使当时的合肥经济萧条,大片土地荒芜。在他们的辛勤劳动下,渐渐出现了繁荣景象……如今合肥到处都有瓦屑坝移民的背影。有些市民开始在网上探讨祖先的根脉,因为瓦屑坝与这个城市有着不可分割的脐带关系……”元末的合肥城,经过多年战争,成了残恒断壁,人烟稀少,是江西瓦屑坝先民,在这块荒芜的土地上艰苦创业,繁衍子孙,创造了合肥乃至安徽鲜活的历史,铸就了今日繁荣的根基。“江西瓦屑坝,江淮儿女根”,道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寻根问祖情结。

    今天的繁荣来自先民当年的汗水和辛酸,历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中写道:“大移民为了国富民强,造成了许多家庭的悲哀,他们的精神创伤许久难以平复”……当年,朱皇帝强制移民在江西实行“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办法,“其徙时多择豪右”——意思是,先选择有钱、有能力的富户,把他们强制移走。贫穷老百姓家庭移一部分,留一部分。朝廷一纸“禁止回迁令”,斩断了他们回乡的念想,造成骨肉分离,兄弟分开,达到“分而治之”的政治目的。传说中的“解手”——就是移民一队队、一拨拨用绳子捆住双手,纵队而行。要拉屎接尿,就喊押队军士:“解手啊,解手!”江西人说的“解手”一词与安徽、湖广人说的“解手”同音同义。这也是根脉传承的一个标志。当年,江西移民像种子,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穷乡僻壤。瓦屑坝移民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涵盖了“舍小家,为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识大体,顾大局”的协作精神和“艰苦创业,重建家园”的奋斗精神。所以,瓦屑坝根亲文化这张牌,不仅是鄱阳县特有文化品牌,也是江西省著名文化品牌,它不仅影响湖广大地,也影响了中国南方十几个省市。我们应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记录这些移民历史的文献有葛剑雄、曹树基先生编著的《中国移民史》,张国雄先生主编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孙晓芬女士编写的《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

    除了“移民精神”,还有江西人“耕读传家”理念与文化习俗给湖广大地与皖、豫、川等地带来的深刻影响。《宿松县志》载:“洪武二年,诏徙江西饶州鄱阳、乐平县民来实宿松。松民来自饶者十居八九,衣冠言动,犹有饶风……”合肥市高新区李氏家族,每年春节贴在家门口的对联:“江右家声远,淮南世泽长”。很能说明安徽与江西的文化祖脉渊源。“江右”即江西,意思是江西祖人带来的“耕读传家”理念。世代相传,才铸就了安徽、合肥乃至全省人才辈出,世代辉煌。湖广大地与安徽、河南、四川的江西移民,把祖人“八月十五约定杀鞑子”的故事,作为反抗元朝统治者严苛的“等级”制度的最后辉煌来世代传颂。元朝把国人分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北方与少数民族杂居的汉人);四等:南人(南方的汉族及少数民族)。

    为什么?因南宋遗民反抗元朝的斗争最坚决。以江西文天祥为首的抗元队伍,一直退到南海的岛上(涯山),前后达四年之久,坚决不肯投降。这从文天祥那首著名诗歌《过零丁洋》中的名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以看出来。反抗愈激烈,管制愈严,所以等级最低。传说元朝统治者把他们的人(称元鞑子)安排在各村。一人管十户(相当于片儿警),每两户或三户只能共用一把菜刀。据说,鄱阳湖周边的饶州、九江等地百姓,八月中秋互送月饼,月饼中夹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杀了鞑子好过年”!相约腊月三十晚上把住在各家各户的享有种种特权的“元鞑子”统统杀光!杀光“特权”鞑子,大家欢欢喜喜过年。传说住在各村的“元鞑子”的特权是:“上等酒菜吃喝权,便意鞭打百姓权、结婚新娘初夜权”……联合起来反特权,这是安庆府家喻户晓的故事,也是鄱阳湖地区和湖广大地代代相传的故事。这是客家文化影响湖广大地乃至大半个中国的一个例子。

    历代统治者,写所谓的“正史”都注意“避讳”——即报喜不报忧。瓦屑坝移民后裔张廷玉主编的《明史》。仅在卷七十七《食货》一栏中有简略记载:朱元璋采纳户部郎中刘九皋的奏议:“古狭乡之民,听迁到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关于“江西填湖广”这么大规模的移民潮,所谓“正史”中记载。本人仅从《明太祖实录》卷二五O,洪武三十年二月丁酉中,记载有洪武三十年二月,常德府武陵县民上书:“武陵等十县,自丙申(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兵兴,人民逃散,虽或复业,而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邻近江西州县,多有无田失业之人,乞敕江西量迁贫民耕种,庶农尽其力,土尽其利。明太祖‘悦其言’,命户部遣官于江西,分丁多人民及无产业者于其地耕种”。这是我看到所谓“正史”的唯一一条有关明初在江西强制移民的记载。从这份材料上,好像是下面的要求影响了朱皇帝的决策,朱皇帝“悦其言”,才派官到江西来督办。其实不然,民间大量的宗谱记载,从江西移民,在元末就开始了。十几年的战乱,湖广、安徽大地剩下的人口很少,大片田地荒芜,战争要粮食,军队要给养,荒芜的土地不找人来耕种,粮食从哪里来?明万历《湖广总志》载:“自元季,兵燹相仍,土著几尽,五方招徕,民屯杂置,江右、徽、黄、胥来附会”。言之凿凿。招人来耕种,不分藉贯。江西是人口大省,是所谓的人多田少的“窄乡”。而湖广大地则是人少田多,几乎无人耕种的“宽乡”。政府在强制的同时,外加动员、鼓励、给优惠政策。明初,政府用“免徭役三年”乃至“即为己业”,“永不起科”等优惠条件,吸引江西移民涌入湖广大地,谓之“填湖广”。朱元璋屁股一坐稳,就于洪武元年八月颁布“大赦天下诏”,鼓励各地人民,耕种战乱时无名田地。凡是自己耕种的都归你啦!凡逃荒回来的,只要见到无人耕种的荒田,你去种就是,我老朱给你作主。还免徭役三年!在这种优惠政策下,明代的湖广大地、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出现了大量的免税地和低税地。而当时的江西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赋税特别重。视土地为命根子的农民,自然义无反顾地一拨拨奔来。这就是“江西填湖广”的最大动力之一。瓦屑坝这个古码头,那些年是帆樯林立,进出船只如穿梭。一队队、一船船江西移民背井离乡,最后望着瓦屑坝码头,恋恋不舍地奔向未知的远方,心情是复杂的,记忆是深刻的。年长日久,一代代传下来,他们渐渐忘记了自己真正家乡的地址,只记得“瓦屑坝”。所以,都说祖宗来自江西瓦屑坝。瓦屑坝就成了江西移民代代相传的祖“根”,成了他们祖祖辈辈人灵魂的归宿,也是他们几百年来守望的精神家园和一个难圆的梦!

    三、瓦屑坝的现状与前景

    尽管江西瓦屑坝位居江南移民圣地之首,从移民数量、移民的贡献、移民地相对集中、移民后裔名人辈出这些特点看,瓦屑坝在中国移民史上的地位,都挤入了“前三甲”。可是现状正如历史学家纪连海先生所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江西建县最早的县治——“鄱阳”县被改成“波阳”,隐姓埋名达46年之久。原来的瓦屑坝长达20余里,现在看到的只是埋在地底下的一些堆积瓦屑。加之这里的地表变化,水位下降,原先贯通南北两条大河的赤勘码头旧迹难觅。南边通向鄱阳湖的黄金水道——莲河,被圩堤阻断,河床坦露,水位很浅。移民记忆中的赤勘码头、梯驳、古樟……都不见了踪影,过去的瓦屑坝,经过“三级跳,变成了今日的“瓦燮泠”。别说与历史地位上比肩的“山西大槐树”祖根地的宏伟气势无法相提并论,就连八大移民圣地的任何一个也无法相比。每年从全国各地来瓦屑坝寻根祭祖的移民后裔,只能跪在鄱阳湖湿地的草坪上叩拜祖先——连一个简单的祭祖堂都没建起来。据说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生前托人在他的祖根地——瓦屑坝叩拜一次,连祖宗唐姓的牌位都没有,实在叫人有点遗憾!本人在央视“百家讲坛”上看到纪连海先生讲:“清朝的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之后,开始向上饶市、鄱阳县两级政府呼吁,上饶市政协文史委在实地考察后,提出开发瓦屑坝移民文化遗存的建议并转发了文件。鄱阳县委、县政府也开始重视并做了几件实事:一是组织了专门的领导班子,二是成立了谱谍协会,收集移民宗谱;三是在《鄱阳湖文化研究》上刊发了来自各地作者的研讨文章,并编印了一本“瓦屑坝专辑”。鄱阳湖文化研究会与瓦屑坝所在地——莲湖乡政府,去山西大槐树进行了实地考察后,很受启发。翻阳县瓦屑坝根亲联谊会的同志正在努力联络海内外的江西移民后裔。据说,恢复瓦屑坝文化遗存的总体规划也已出台,瓦屑坝“根亲”祭俗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省级评选名录。

    其间,湖北、安徽、河南等地的移民后裔,也一批又一批驱车前来瓦屑坝祭祖。其中安庆电视台于200911月,一行记者编辑专程来到瓦屑坝采访,拍摄了专题片在“天天直播”栏目中播出,在安庆影响很大。《江南都市报》记者国伟多次发表宣传瓦屑坝的文章。网上寻根瓦屑坝的信息和文章数不胜数,无法统计。还有安庆的张建初先生,合肥市政协戴健先生,“合肥晚报”程堂义先生,史家马骐先生,安徽大学的江小角教授、著名词人辛弃疾在安庆的后裔辛育荪先生、中青旅的老总张剑先生……先后都对祖根地——江西瓦屑坝,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现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湿地公园也向中外游客开放。作为鄱阳湖文化富矿之一的瓦屑坝移民文化遗存,也将迎来一个凤凰涅槃般的机遇。挖掘瓦屑坝移民文化遗存,凝集了亿万江西移民后裔的夙愿。当年,我们的先民为了国富民强,背井离乡,辛苦求索。用他们的双手托起了“振兴经济”的民族复兴之梦。今天,我们要用感恩之心来书写他们的一份寄托、一份怀念、一份贡献。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圆祖祖辈辈五百多年来未圆之梦。我还是坚持那句话“先栽梧桐树,再引凤凰来”。把规划搞好,把基础设施搞好,起码要筹集资金把祭祖堂建起来。把老码头恢复起来。然后把“祭祖节”与鄱阳湖湿地旅游及商贸结合起来,把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让更多的移民后裔前来寄托寻祖情感,链接根亲情结,为宏扬中华文化献策出力。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人气和眼光!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